數字化工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,從“甩圖板”開始,經歷了CAD制圖、BIM三維技術等,每一次進階演變都是對工程信息的廣度和深度進行了拓展定義。在BIM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中也提到了一個重要概念 - 圖形信息(即“Graphical Information”),這些信息主要被用于描述和展示一個物體的幾何屬性和工程屬性。
在美國規范中,CMM關于BIM圖形信息的評價標準是這樣定義的:
圖形信息是BIM區別于傳統技術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指標,美國標準在這個維度的定義中提到了幾個關鍵概念:面向對象、智能圖、多維度。
眾所周知,BIM的三維表達方式大大彌補了人腦空間想象力不足的弱點;但你不知道的是,三維可視化的背后,其實是由大量的構件對象及其屬性構成的,在前端只是基于這些數據進行了渲染和展示。此處,BIM遵循了“萬物皆對象”的概念。在BIM中,它把所有物理構件,如:泵、管道、墻等都理解為一個對象;每個對象有自己的一套屬性,如:泵的屬性有尺寸、重量、功率、揚塵范圍等。通過對這些屬性信息的解析,計算機就能自動辨識并繪制出這一物體。
美國標準中提到的另一個重要概念就是智能圖。何為智能圖呢?非智能圖是通過手繪或借助畫圖工具繪制的,一般不由數據驅動,且不具有交互功能。而智能圖是完全由數據和業務規則驅動的,它借助2D/3D設計工具,根據圖形信息生成各類平面圖。一旦BIM圖形信息發生了變化,則智能圖也會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。
當進入BIM應用的高級階段時,除了基本的幾何屬性外,BIM還可以增加更多維度的信息,如:時間等。當BIM賦予了時間維信息后,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數據在不同時間段的變化,甚至還可以將時間和空間錯位疊加,實現進度模擬、趨勢預測分析等。
總之,一切不以圖形信息為核心的BIM都是“耍流氓”。
暫無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