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周都能發現一些新的國家、地方性BIM政策或標準,當然,有標準、政策對BIM行業來說是好事,起碼讓做BIM這行有據可依,但是不得不說,解讀、執行政策與標準,也給BIM咨詢單位不小的負擔。
早期做BIM咨詢的階段,我們沒有政策、標準可以作為指導,大家都是摸索著做BIM,做出了BIM成果說服業主認可就行,而現在無論做出的BIM成果多好,你首先要符合標準,對于野蠻生長起來的BIM咨詢單位來說,非常難受。
十年前,大多數業主大多對BIM一知半解,看了某個“BIM專家”對BIM描述幾乎萬能,驚為天人,大力推行BIM,后來發現大多數BIM咨詢單位就只有模型、報告、視頻“三板斧”。早期很多公司靠著“三板斧”拿到不不少項目,也傷了不少業主的心,說白了賺的就是信息不對稱的錢。
這樣的事情很多,后果你也知道,到現在在知乎上都能找到大把人說做BIM的都是一幫騙子。
十年過去,BIM進步了,業主也進步了,他們對BIM很了解,企業內部成立BIM部門或者外聘BIM顧問單位,對所有BIM實施單位進行管理、監督,甚至制定自己企業的BIM標準,搭建或購買企業的BIM管理平臺,他們對BIM的投入可見一斑,但是,大多數BIM咨詢公司并未準備好面對這些。
“三板斧”不吃香了,無法按照業主的要求、標準、平臺去執行BIM服務的企業就注定被淘汰。
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,BIM的門檻較低,不像三大責任主體一樣具備各種資質,導致行業內BIM公司如雨后春筍,然后呢?然后就是內卷,低價競爭,承諾更多的服務內容,更短的成果輸出時間,更長的服務周期,很多公司為了爭取客戶關系,甚至賠本去承接一些BIM項目。結果就是,業主對BIM要求越來越高,價錢和時間卻壓的越來越低。
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后,企業就更加青睞勞動力更加廉價的應屆畢業生,以及沒有畢業的實習生,聘用他們來作為自己BIM建模主力軍,模型質量可想而知。
同時,為了保證生存,BIM咨詢單位需要同時承接大量項目來維持公司運營,一個工程師可能身背好幾個項目同時進行,早上做A項目的建模,下午做B項目的匯報,晚上做C項目的視頻,導致工程師對項目了解程度不夠,成果質量沒保證,工作效率低下,且極其容易出錯。
在市場價格沒有增長的情況下,BIM咨詢需要提供的服務卻越來越多,以前經常聽到的是“圖紙問題”、“碰撞報告”、“視頻模擬”這些,而現在更多的是“施工深化”、“BIM比賽”、“工地駐場”、“管綜出圖”等專業難度更高、投入成本更多的服務。
早期入行BIM的人內心其實有種優越感,覺得BIM有別于設計、施工,雖然還未得到市場認可,但它是一個更加“高大上”的行業。而現在,BIM咨詢要提供的服務就包含了部分設計、施工的工作,遠沒開始想象的那般光鮮亮麗,而且對專業要求越來越全面。
現在BIM緊缺的是復合型人才,設計階段,需要理解設計思路,從而提出更好的設計優化意見,同時還需要具備與設計院的協調溝通能力,甚至需要進行圖紙管理;施工階段,需要懂施工工藝,BIM的實施不能耽誤施工進度,要與駐扎現場和施工單位打好配合,保證BIM在現場的落地。
遙想2011、2012時候,很多BIM交流群里,常有人發布私活,就單純簡單的翻模工作,活很多、錢好賺,F在?請你拋棄幻想。
BIM是建筑行業里面最具有互聯網、科技屬性的,一旦有任何創新技術、新軟件,BIM咨詢單位都需要無條件去了解、學習,甚至推廣,這些年興起的VR、AR、MR、GIS、點云技術、傾斜攝影等技術,有些甚至發明初始就沒考慮建筑行業,有些傳統建筑從業人員壓根沒聽過的技術,都是BIM從業人員率先去了解、摸索,然后結合BIM技術、工程需求,找出應用場景,找到應用價值。
BIM本身就是建筑行業一個創新的技術,但是發展太慢,阻礙太多,所以不停地結合一些更新的技術、軟件來完善、包裝自己的服務,給自己增值。所以,和傳統建筑行業相比,BIM咨詢單位還需要還要時刻盯著隨時冒出的新技術、新軟件,因為你也不知道它們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建筑行業的創新應用,不敢怠慢,且,收效甚微。
這句話興許會得罪一些人,現在BIM咨詢單位不得不主動去學習、使用、推廣一些軟件、平臺、設備,服務商們紛紛因此得利,但是BIM咨詢單位卻在不停增加自己的負擔,畢竟人家是賣產品的,而BIM咨詢——拼的是服務。
版權申明:本文章內容來自(共享BIM),作者(共享BIM)。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,請與我們聯系,我們將及時處理!